 14.8℃!尚未到隆冬季节,然而大理的早晚温差已越来越大。早上8点50分,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的研究员们从洱海中取来第一瓶水,记录下14.8℃时,副院长王欣泽便不自觉地欣喜起来。 提前到来的水温降低,在某种程度上让洱海水质能够继续维持趋于向好的态势。“水温对于洱海水质的影响是很关键,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应该说,影响洱海水质的因素很复杂,很多细微因素都可能造成洱海水质的波动性变化。”王欣泽说。 
洱海水质看似波动起伏,但是也不是没有规律。一般来说,洱海的水质在8-9月份相对差一点,在3-4月份是最好的。王欣泽介绍道,经过近年来,大理各级的不懈努力,目前洱海水质向好的趋势比较明确,整个污染物浓度得到遏制。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松懈,就目前来看,洱海尚未形成水质向好的拐点。 流域17个网格化点位 锁定洱海水质 为进一步加强洱海水质分析研判,做好洱海及主要入湖河流加密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洱海水环境动态,打好2018年洱海水质保卫战及蓝藻防控攻坚战,2018年全年对洱海17条垂线34个监测点开展洱海水质加密点位监测工作,监测频率为1次/周,2018年9月中旬开始调整为2次/周。截至目前,共完成洱海全湖加密监测61次,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检测16次,污水处理厂进出水质监测18次。 11月14日,记者跟随研究院参与了洱海水质采样。在大理港乘船,首先来到的是湖心亭,它在地图上的标识是287。据了解,目前洱海的水体采样点,分别有数字2、6、8开头,分别代表国家监测点、省级监测点以及州级监测点。在洱海上,网格化分布了17个点位。 与大家想象中不一样的是,水体采样检测的过程,不仅要精确到经纬度,甚至还要精确到时间。据王欣泽介绍,洱海水质在一天24小时内的不同时段,数据都会有变化。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洱海水质的数据,研究院要求每次采水要固定经纬度和时间,确保每天在同一时段的同一点位采集水样,获得准确且真实的比较数据。 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非常不易的工作。每天,采样船都必须在确定的时间出发,行进的速度也要准确掌握,以确保到达每个点位的时间尽量接近。 洱海水质重在管控氮磷 水质监测指标包括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溶解氧、叶绿素a、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水温、透明度、pH等。采样船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器皿,标注着不同的数字。据研究员介绍,洱海水样检测分别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两种方式。其中,现场可以检测的数据是PH值、溶解氧、水温、透明度等,实验室检测的数据是COD、总氮、总磷、叶绿素、藻类组成等。 17个点位分别需要采集上层和下层水样,上层水样采自水面以下0.5米,下层水样采自湖底以上0.5米。此外,检测藻类的水样需要立即加入药剂进行样本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监测。 据王欣泽透露,从今年以来的检测数据来看,洱海流域的污染物中,总磷的浓度削减是比较明显的。对于洱海来说,周边的污染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业污染源不太突出。 洱海水质保卫战的核心关键是控制住洱海的营养化程度,防止营养化所带来的蓝藻爆发。所以,这其中的重点在于管控好总氮、总磷。 
洱海正在着力改善水生态系统 水质固然是衡量洱海治理的一项比较直观的数据指标,但是从专家角度来看,更为看重的是洱海的整个水生态恢复。此前,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孔海南教授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曾经说到,水污染防治工作,污染容易,治理难,要恢复水生态系统更是难上加难! 孔海南称,比起蓝藻爆发他更担心是人们的心态,“现在的洱海就像一个血管尽毁的人,环湖截污工程只搭起了他的主干管,想血流畅通,恢复健康,还有无数毛细血管待建。未来,洱海治污除了完善细小的排污管道,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自发防污,保护湖水。在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千古难题面前,洱海还有更多个十年要走。”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洱海蓝藻水华发生,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受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委托,于湾桥镇古生村开展了湖湾水体生境改善试验示范工程,于大理镇龙凤大沟开展了污染控制与近岸湖湾水环境改善工程,每月对工程进出口水质进行2次监测分析,目前运行状态良好。 洱海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加强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空间管控,恢复自然生态岸线,构建连续完整的湖滨生态屏障,完善环湖截污排污体系,修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环境,科学调整大理经济生活方式,才能还给老百姓一个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洱海。 |